
-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怀念母亲》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1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感触颇深,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
课前,我安排学生先搜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期间的有关资料,对季羡林先生有所了解。导入新课时,我让以“国宝”一词引入,结合资料,让学生了解季羡林先生在学术上的伟大贡献,从而引出季老那一段长达十年的留学生涯。以及季羡林老先生去世的时间(7月11日9时,享年98岁)和悼念仪式的隆重进行体验。 新课开始,我给学生读了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学生听后,交流感受。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紧接着,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我紧紧抓住“母亲”一词质问学生:“这里的母亲指的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一个是亲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怀念自己的两位母亲呢?”这样既交待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又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干,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为理解奠定了背景基础。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
课堂上,学生们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并在小组里交流,学生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习积极主动,交流时气氛活跃,他们找到了“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
也频来入梦。”等句子,这样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只要老师引导得当,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想在教学中 “解读”课文,更应该引导学生“创读”,以读促讲,以读悟情,以读激情。
与过去的课堂教学相比,我觉得这一节可更加充满亲情,相信通过学习,孩子们一定会与自己的母亲更加亲近,也一定会更加懂得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2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季羡林先生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二是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其中第二个目标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课前设计了一份前置小研究,包含了课文朗读、掌握生字新词、了解作者、抓文章主干、拓展阅读等方面的内容,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预习,自主解决本课的基础知识,了解写作背景,抓住文章主干,把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放手交给学生在预习时去做,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样以来,在课堂上就可以通过交流,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引导学生加深情感体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了解决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在前置小研究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画出相关语句,并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课文空白处。”这样一来,学生在课下预习时便会带着这个问题进行批注式阅读,课堂上,在交流到这个问题时,我先让学生根据预习的情况,把自己勾画的语句和所做批注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取长补短,在交流中补充完善自己的批注,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我适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除了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通过对比读、自读等方式,使学生置身文本情景,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外,我还穿插补充,拓展有关资料,尤其是描写亲生母亲这一部分,由于缺乏必要的背景介绍,必将影响学生对作者内心感情的理解,而引入相关资料,有利于充实学生的认知,加深对情感的体验。
纵观整堂课,我觉得有许多遗憾之处,如:
1、因为课堂容量过大导致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流、朗读感悟等方面有所欠缺。
2、指导朗读时,我的本意是想通过有层次的引导,让学生读出不同的层次,加深情感体验,但实际效果并不好,学生的朗读并不到位,事后我想,如果当时我能进行范读,或许效果会好一点吧。
3、整堂课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只有几个孩子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沉默者居多,怎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这是我今后应该努力探索的一个问题。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3
这是一篇适合朗读的课文。因为课文写的是浓浓的离别情,深深的相思爱。以声传情,以情感人,是语文课的一项基本功。执教完本课,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是为文中殷殷的情,为母亲刻骨铭心的爱。教学伊始,我动情地范读了全文,我的朗读,学生听得如痴如醉,教室里静悄悄的。那感人至深的文本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孩子的心。
教学的成功缘于我对课文的较好把握。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故而,备好课是上好课的不二法门。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4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四大基本功,这是既相对独立又有有着密切联系的四种语文能力。听和说是口头语言,读和写是书面语言;听和读是吸收,说和写是表达:吸收是表达的前提和基础,而表达是吸收的深化,是对吸收的检验。听说读写能力的本质是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能力,这一能力是动态生成的。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为促进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为促进学生的言语生长而教,应成为支撑新世纪语文教学体系的核心理念!
下面以《怀念母亲》为例谈谈我对此的做法,以此来解读我对听说读写的理解。,《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
一、让学生静心地听
听觉,是学生认知的重要感官之一,发展学生听力,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在课的开始,我就请同学们认真的倾听课文录音,特备强调不看课本的倾听。MP4中播放男播音员深沉的朗读在浸润着忧伤的音乐《此生不再》的伴随中,渐渐走进了孩子们的心中,那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的爱恋和无尽的怀念也柔柔的叩击着孩子们稚嫩的心,渐渐地,渐渐地,女生的眼睛湿润了,渐渐地,渐渐地,男孩子俯身趴在桌上了。这样课始,静心地倾听就为理解课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二、让学生自由地说
“说”是阶段性思维活动结果的口头表达形式,良好的“说”是学生良好思维水平与口头表达完美结合的.体现。因而,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说”的权力也主要是老师的,即使让学生说,也只能左诱右导式的被动地说,而学生的主动权很小。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联系生活实例,从自己身边的事说起,并要求学生在不离训练目标的前进下,自由地说,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听完课文,我请孩子们随便谈谈,听出了什么,自由聊聊。在孩子们的交流中,聊出了作者的对亲生母亲无尽的怀念,对母亲的去世自己没能在身边陪着身怀悔恨,乃至痛苦的自责以及抱恨终生的愧疚,对祖国母亲深深的爱恋等等,文章的情感一下子仅仅听完课文录音就把握的这么精准,这也为完成下边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紧接着我出示学习目标:“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先自学,再在小组里交流。学生们在学习组长的带领下,积极主动探究,热情诚恳的交谈,气氛活跃,他们找到了"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句子,这样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展示环节,同学们精彩的发言更是令我大为震惊:课堂上小组的交流后,进入展示环节,孩子们充分的自由表达完全超乎了我的意料,孩子们对课文的赏析完全超出了我对文本的解读:邢一飞、黄志远对文字“织”和“糊”的理解很唯美,而安以轩、姚博燕、张力为、吴一涵、闫鹏宇对此补充很可以说滴水不漏,全面的很。宋一天对“凄凉”和“甜蜜”的解释很精辟,他总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任文远为了理解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另辟蹊径,关注到日记的时间,徐浩洋则关注到“摘抄”这个词进行解释,特别是晁艺煊、程玉波、闫鹏宇对两人的补充完全征服了大家。还有屈怡然、李梦琳对第七段的理解,王启文对第六段的剖析,使原以为很理解课文的我惊呆了,原来我的理解还不深刻,我的理解还有些片面,真正的高手在六2班,真正的智慧在课堂,向我的学生致敬,向我的课堂学习。在这个自由的课堂上,在这个思想的王国里,放飞思绪,任他天马行空,给他自由,让她信口开河!孩子们的侃侃而谈,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充分的相信孩子,让她自由的表达,只要老师适当的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5
一、成功之处
1.自主预学,注重基础。
预学是互学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预学充分,课堂上的学生展示才会精彩,教学目标才会有效达成。所以在课前,我就设计了预学单,在预学单上包含了认读生字和词语,理解重点词语,读熟课文,画出感受较深的句子批注体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等问题。在开课后,首先检查预学情况:认读生字和词语,回顾季老在课文中写到两个母亲及对两个母亲的主要情感。接下来教师开门见山提出:这节课我们主要探究季老对生身母亲的感情。然后教师出示小组合作学习目标,进入互学阶段。
2.品读课文,感悟情感。
学生围绕“从哪些词句体会到季老对母亲的爱?”开始学习。学生细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做好批注。巡视时,我提醒学生注意抓住重点语句来深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爱慕之情。然后展开小组交流,在小组交流时,我深入小组指导小组分工,指导他们交流方法与步骤,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小组展示。
二、不足之处
评学环节,我的设计是,读了课文我们被季老对母亲的思念所感动,此时我们心中一定会有很多话想对自己的母亲说吧。现在请大家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段话,在班上交流后回家对妈妈讲。
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悟,所以学生都有很多话说,有的说的感人,有的说的真诚,但是时间仓促,交流不够广泛。
三、改进措施
充分备课使自己的语言更丰富,对学生的困惑或思维障碍准确掌握,要预设充分,才能让学生体会深刻。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6
本文层次清晰,情感丰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贯穿全文。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主线——“我对这两位母亲怀有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画出相关句子,结合重点词语,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情感。同时也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以实现高年级语文教学的年段目标。
我引用了与本文密切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赋得永久的悔》。既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又体现了课内、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新课程理念。
课堂上,我坚持以读为主。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将学生完全浸润在文本的语言文字之中,尽情触摸作者的心跳,聆听作者的心声,感受作者对祖国、对母亲的深切的'思念之情。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提高语言的感染力,丰富语言的积累,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力求实现“训练与感悟并重,工具和人文共振。”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课堂上,没有照顾到全体同学,发言面较窄。教师还欠缺一定的教学机智,个别引导、评价语言不到位。
今后,我还会不断的学习理论知识,加强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7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感触颇深,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
课前,我安排学生先搜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期间的有关资料,对季羡林先生有所了解。导入新课时,我让以“国宝”一词引入,结合资料,让学生了解季羡林先生在学术上的伟大贡献,从而引出季老那一段长达十年的留学生涯。以及季羡林老先生去世的时间(7月11日9时,享年98岁)和悼念仪式的隆重进行体验。
新课开始,我给学生读了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学生听后,交流感受。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紧之后,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我紧紧抓住“母亲”一词质问学生:“那里的`母亲指的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一个是亲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那么作者是在什么状况下怀念自己的两位母亲呢?”这样既交待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又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干,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为理解奠定了背景基础。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
课堂上,学生们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并在小组里交流,学生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习用心主动,交流时气氛活跃,他们找到了“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句子,这样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只要老师引导得当,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想在教学中“解读”课文,更就应引导学生“创读”,以读促讲,以读悟情,以读激情。
与过去的课堂教学相比,我觉得这一节可更加充满亲情,相信透过学习,孩子们必须会与自己的母亲更加亲近,也必须会更加懂得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8
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作者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对祖国的怀念,文章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首尾呼应,说明了为什么会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浑然一体。在备课时,我觉得必须先去读作者的其他作品,有助于我更好地解读文本。季老的散文《赋得永久的悔》,回忆幼时的生活和表达对母亲早逝而自己无从迎养的愧疚、悔恨,对解读《怀念母亲》很有帮助。此外,《怀念母亲》中有两段文字摘自季老写于1936年的《寻梦》。《留德十年》附录中有《寻梦》全文,不但有助于解读《怀念母亲》,而且此文写得情深意切,读后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初读《怀念母亲》一文时觉得文章平淡无奇,甚至感觉跳跃性比较大。但读过一些相关的作品,了解了写作背景后,慢慢走近作者的心灵,再回头去读,渐渐读出了味道。在教学本课时,我考虑到作者的情感是很深沉的,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会比较大,因而教学此课前,我引导学生了解季羡林的成长过程,并要求学生去拜读《永久的悔》一文。
课堂上,学生们独特的体验,通过读表达了自己感悟到的情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9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教学准备】
季羡林生平简介和他的相关作品。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独特的解释。
二、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母亲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句子读通顺。
2、交流哪些字词比较难读或者难懂,引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环境理解。
3、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语句再读一读,请部分同学进行交流。
4、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生身母亲”
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⑴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① 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② 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⑵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① 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交流自己的理解。
② 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③ 补充资料,谈感受
3、再读第二自然段。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1、听写词语。
2、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
二、研读“祖国母亲”,感受怀念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1、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3、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⑴ “……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① 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② 你知道“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作者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③ 感情朗读。
⑵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① “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你怎么理解?
(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② 感情朗读。
⑶ “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① 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关爱孩子、思念孩子)
② 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
③ 感情朗读。
⑷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① 理解“怅望灰天”的意思。
② 在作者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③ 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
④ 感情朗读。
三、感受文章写法,课外拓展
1、引读: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2、这样的体验,我们能理解吗?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过?请大家互相交流。
3、摘抄令自己感动的句子。
4、摘录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系梦系的句子,读一读。
【课后反思】
本课的导入较为成功,从学生所熟知的自己的母亲谈起,说说与母亲相处的时间(12年),再导入到课文中,作者与母亲只相处了六年,便离开生母。对生身母亲的怀念始终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深深怀念,学生从文中找出最能表达这种情感的重点词句进行品读,体会较深之处如:抓住“抱终天之恨”“数十年如一日”,联系生活实际《妈妈不在身边的滋味》(叶明辉的作文)体会“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此外,课外资料的适当补充也起到了很强的辅助教学的作用。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10
(一) 我个人对本篇设计的最得意之处是板书。它简洁、巧妙,它不仅突出课文重点,而且体现两位母亲在作者心目中的分量。板书的设计体现了文章的线索,所以根据板书,我的问题设计比较精要,与课后练习结合,注重了提高课堂效率,还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他们通过读表达自己感悟到的情感。课文的结束部分设计得也很有创意,本来教材是朗诵诗,我把它设计为先唱后朗诵,因为音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在音乐的氛围中,人会显得轻松,而且学生更易接受,更容易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样最后朗诵诗歌时,学生的情绪会更饱满、感情会更到位。 本课,作者的情感是很深沉的,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而教学此课前,可引导学生了解季羡林的成长过程和拜读《永久的悔》一文。至于如何更好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深层的思想感情,我还得思考。
(二)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如何使情感基调贯穿在整堂课中听名师讲课,我会自始至终被课堂吸引着,被情感包围着,学生也是始终如一的融入课堂,达到心灵与文本对话的境界,听这样的课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感动,也是一种震撼。 新学期伊始,学校举行第一轮听评课。每位老师都在认真的`准备着。我执讲《怀念母亲》一课。选这课的原因是因为文章感情深厚,语言凝练,字字句句都含着泪含着情。并且文章首尾照应,主线明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生母的怀念、爱慕,以及对祖国的崇高的敬意和思念之情。如果能上好了,我想学生肯定会满含激情、热泪于课堂上,但是结果并不理想。从导入到初读,应该说非常到位。课堂气氛,学生的情绪都被引入了一种沉痛忧伤的氛围当中。可随着课堂的深入,学生却离文章越来越远,到最后下课有种不了了之、虎头蛇尾的感觉。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11
今天教学了季羡林先生的文章——《怀念母亲》。课文以回忆的形式,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作者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对祖国的怀念,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及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课前,我安排学生先搜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期间的有关资料,对季羡林先生有所了解。导入新课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以前所学过的季羡林先生的文章。 为了使学生置身文本情景,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我引入了关于季羡林老先生对母亲的回忆的相关资料,并以他的《永久的悔》片段作为课文的引子,带领学生进入季老的情感世界,感悟他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将课文的主线分为“怀念生身母亲”与“怀念祖国母亲”两个部分,引导学生先自由读相关段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作者的感受,再细读相关语句加以体会,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让学生自己在文本中获得感知。 从饱含深情的字里行间,学生充分体会到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他们明白了母爱不仅仅是理解,宽容,呵护,牵挂,母爱是博大的,更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两位母亲身份虽然不同,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是永远不变的。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12
执教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我布置学生回家写读后感,从孩子们的文章中我很有感触,于是提笔谢谢自己的反思。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讲述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从而表达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并且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首尾呼应,说明了为什么会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浑然一体。
一、引用《赋得永久的悔》,做好理解铺垫。
新课开始,课件出示: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学生默读,交流感受。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
二、理解词句,感悟文章思想方面。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这一点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课堂上,学生能围绕一些重点词句来理解失母之“恨”、思母之情、梦中寻母。并抓住“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等句子,在读中感悟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三、纵观整堂课,本节课还存在着一些遗憾之处
比如:因为课堂容量过大导致课堂教学中的沟通合作、再次朗读感悟等方面有些欠缺。我的教学机智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比如:课堂上由于频繁的表扬学生,使得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表扬语出现重复,没新鲜感。但我会不懈的努力,因为追求无止境。更让我有深刻体会的是备课过程中备学生备得不够。我将在以后的时间里积累相关的经验使自己在教学方面得到提高。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13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讲述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从而表达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并且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首尾呼应,说明了为什么会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浑然一体。
一、从题目入手,抓住文章主干。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我紧紧抓住“母亲”一词质问学生:“这里的母亲指的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一个是亲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怀念自己的两位母亲呢?”这样既交待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又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干,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二、引用《赋得永久的悔》,做好理解铺垫。新课开始,课件出示: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学生默读,交流感受。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
三、理解词句,感悟文章思想方面。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这一点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课堂上,学生能围绕一些重点词句来理解失母之“恨”、思母之情、梦中寻母。并抓住“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等句子,在读中感悟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上完这节课,同学们都被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深深地感动了,有的同学甚至热泪盈眶,这也让我感受到: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解读”,更应该引导学生“创读”,以读促讲,以读悟情,以读激情。
为了进一步表达感情,我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写一写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14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感触颇深,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
课前,我安排学生先搜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期间的有关资料,对季羡林先生有所了解。导入新课时,我结合资料,让学生了解季羡林先生在学术上的伟大贡献,从而引出季老那一段长达十年的留学生涯。新课开始,我给学生读了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学生听后,交流感受。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紧接着,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我紧紧抓住"母亲"一词问学生:"这里的母亲指的'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一个是亲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怀念自己的两位母亲呢?"这样既交待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又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干,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为理解奠定了背景基础。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自己在教学中让学生读的比较少,应该引导学生以读促讲,以读悟情,以读激情。让学生会更加懂得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15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新课开始,我给学生读了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学生听后,交流感受。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注重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课文,先出示统领全文的问题“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而后,让学生细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做好批注。在小组间巡视时,我提醒学生注意抓住重点语句来深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爱慕之情。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交流。我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如下重点句子:“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我请学生谈自己的体会,学生都能讲出自己的感受,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体会理解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歉疚之情,我插入了收集到的两段资料“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学生的感受就会更加深刻。最后我引用一句话“子欲孝而亲不在”作总结。
在3到6段的学习中,我先让学生找出作者思念祖国的句子,然后写写自己的体会,最后在小组内讨论。由于学生自己先思考了,所以讨论也比较热烈,我在巡视时发现很多孩子写的体会也很到位。最后请同学上台讲自己画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体会,然后请其他同学补充。学生们的发言很精彩。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让学生自己在文本上先走个来回。这样的办法很有实效,每个学生在朗读、概括、体会的过程中都能各有所得。就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从字里行间充分体会到了作者的真情实感,知道了母爱不仅仅是理解,宽容,呵护,牵挂,母爱是博大的,更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两位母亲身份虽然不同,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是永远不变的,自然而然使感情得到升华。最后我又补充了季老的一段文字:“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惊心动魄的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现在终于闭幕了。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我离开祖国已经10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海外游子的召唤。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的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旧邦,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感。
这节课让我体会最深的是,要相信学生,大胆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受文本。只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去思考、去交流,学生一定能有所得。“学生能讲的,老师就要大胆放开,要相信孩子。”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01-28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03-15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02-25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04-12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06-21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03-06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15篇)04-18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15篇04-18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精选15篇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