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说到随笔,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具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什么样的随笔堪称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教师教育随笔,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
“你幸福吗?”这个问题国人一度曾在大街小巷被媒体人追问,“主观幸福感”一词也随之为人们熟稔。
作为幼教工作者,笔者自然也很想问问幼儿:“你们感到幸福吗?”不过,笔者并没有真的就去做这样的访谈调查了,事实上,我们也可以通过对幼儿表情的分析或幼儿相关的绘画作品,来推测幼儿的主观幸福感。
笔者在国内某幼儿园捕捉到的幼儿在园里参加集体歌舞活动和游戏活动时的面部表情。按理说,集体歌舞活动也好,游戏活动也好,都应该是幼儿在一日活动中最能体验到幸福感的时光,然而,两个在镜头前方的幼儿均紧锁双眉,神色凝重,这确实让我们不敢自信:这些孩子真的快乐吗?他们感到幸福了吗?
前段时间因为参加会议在日本参观了几所幼儿园,随手拍下了几个日本幼儿的表情。
可以让我们看到,进餐时的3岁男孩笑容灿烂,按捏橡皮泥的5岁女孩也笑容满面。他们的`笑容应该表明,他们很开心,感受到了幸福。
记得有一个由40个国家(包括我国)学者参与的跨文化研究项目,研究对象是5岁幼儿和他们的养育者。研究方法之一是用视频技术录下孩子30分钟的自由活动,然后对视频资料进行分析,其中要统计幼儿的笑容出现频率。结果发现,中国幼儿的笑容出现频率是最低的。
是谁偷走了幼儿的笑容?这真的值得我们思考。近日我们对上海市两所幼儿园的大班幼儿做了一个让幼儿用绘画的方法讲讲自己“最感开心的事”的调查,这个调查似乎让我们找到了这其中的部分答案。
从中可以看出,让幼儿最感开心的事大多是与幼儿体验了某种新奇的交通工具、拿到了自己想要的玩具、吃自己喜欢的零食、去了游乐场玩、外出旅游等事件有关,“和家人在一起玩感到很开心”的占5%,而在“幼儿园感到很开心”的幼儿竟然一个也没有!
这真是一个值得每位幼教工作者深思的重大问题。《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园要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保持安定愉快的情绪。唯有如此,幼儿的主观幸福感才会得到加强。真诚希望,笑容能写满中国幼儿的脸,真诚希望,这是一个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实现的梦想!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2
我班的小赵一星期没来幼儿园上学了。平时她来的时候,总是在我身边转来转去的,照着机会就跟我说话,这一不来,还真有点想他。
今天早晨一进教室,就看见她站在桌子旁,心里真高兴。可是因为忙于晨检,就没来得及先跟她打招呼。小赵在离我较近的地方,看了看我,想说什么,却没有说出口,我刹那间注意到她的表情,我立刻意识到是我冷淡了孩子。于是,我立即走到她身边注视着她,热情地说:“呀,小赵来了,你的`病好了吗?老师都想你了!并请轻轻地在她脸上抚摸了一下。她一下子抬起了头来,高兴的答应了一声,笑了。
孩子是敏感的,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就连一声问候,也会使她们感到老师是喜欢他的。由此我想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更加细心一些,不能忽视孩子的情感,要珍惜爱护她们天真的心灵。
我班的小赵一星期没来幼儿园上学了。平时她来的时候,总是在我身边转来转去的,照着机会就跟我说话,这一不来,还真有点想他。
今天早晨一进教室,就看见她站在桌子旁,心里真高兴。可是因为忙于晨检,就没来得及先跟她打招呼。小赵在离我较近的地方,看了看我,想说什么,却没有说出口,我刹那间注意到她的表情,我立刻意识到是我冷淡了孩子。于是,我立即走到她身边注视着她,热情地说:“呀,小赵来了,你的病好了吗?老师都想你了!并请轻轻地在她脸上抚摸了一下。她一下子抬起了头来,高兴的答应了一声,笑了。
孩子是敏感的,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就连一声问候,也会使她们感到老师是喜欢他的。由此我想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更加细心一些,不能忽视孩子的情感,要珍惜爱护她们天真的心灵。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3
每个人都喜欢得到别人的表扬,而不是批评,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是一样的,尤其是孩子,可以说,我们寄语孩子的赞扬是对幼儿最大的鼓励,赞扬是一种收获,是一种无形的财富,赞扬人人都会。但是作为老师,我们都不能吝啬自己的语言,要将赞扬施与幼儿。
小祺是个调皮捣蛋的小男孩,平时自控能力很差,上课也总喜欢叽叽喳喳讲话,但是我发现小祺虽然自己没做好,但是总是喜欢管别人,于是针对小祺的这一情况,我换了一种方式对待她,我不再那样一遍又一遍的去提醒她该怎么做,而是给她戴上一顶大大的高帽子,让小祺成为全班小朋友们的榜样,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表扬她纪律好上课认真听讲、举手发言、动脑筋思考,并且经常分配一些小事情让小祺做,比如当她小老师做值日生等,让小祺充满自信和信心,发现这样做还是收到了很明显的效果,小祺的进步很大,在生活中的'自觉性也提高了不少。
我们有时往往想着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和坏毛病,动机是好的,但总是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我们总是关注孩子的缺点,我们往往会用大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因而并不认为孩子所做的事情是值得表扬的,但孩子总是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注意,尤其希望自己做的事情得到大人的表扬。如果我们能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在适当的时候多给孩子表扬,那样,孩子就会更自信,也就会更加努力的去学习和生活。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4
曾读过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事:一个小女孩可爱的小狗死了,她十分伤心肠趴在一扇窗边,看着别人缓缓地埋葬曾经朝夕相处的小狗,不由地流下了悲伤的眼泪。这时,她的爷爷走过来,微微地对她说:“宝贝,你为何不打开另一扇窗呢?”小女孩听了,便一边流泪一边渐渐打开另一扇窗。突然,她被面前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了:窗外各种各样的鲜花竞相开放,漂亮的蝴蝶、辛苦的蜜蜂,还有许多很多叫不闻名字的小鸟,正在热烈地穿行其中。看着看着小女孩不禁转悲为喜,心境好了许多。
由此想起了我们教师,面对不拘一格的幼儿,利用多种教育手段来教育幼儿,尤其是面对智力低下、或俏皮捣鬼的幼儿,更应为他们打开另一扇窗秋装新款。人无完人,每个幼儿都有闪光的一面,不要只看到他们的不足,在日常生活中,有的老师会数落智力低下的幼儿,如做数学训练时,老师当着别的'幼儿面会说:“她不会的,搞不清的,我不教她了。”“笨猴子,这种训练我讲过几回了,还不会做。”试想,你是那个幼儿,你的心理睬有什么感觉?有位心理学家说过:“人人都有宏大的潜能,只有你抱着积极的态度去开发这种潜能,就会有无限的能量。”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应蹲下来和幼儿说话,学会用灵敏的眼睛观察幼儿的言行,打开另外一扇窗去对待幼儿,或者他们在数学上是弱项而在艺术上是强项呢?有许多有名的科学家如:爱迪生、牛顿他们也不是全能,只是发掘了自己的强项才有他后来的出色的奉献。
作为教师,在日常的生涯治理中,应多了解幼儿的性情、品德等心理特点。依据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去培养他们的兴致,加强他们的自信念,多用赏识教育的手腕去鼓励、唤醒、鼓励他们自动学习的内驱力,找到施展幼儿学习潜能的点。为他们打开另外一扇窗,让幼儿自己看到从未看见的美景,对自己的前程充斥盼望。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5
前两天和孩子们照了毕业照,还有2个多星期的时间他们就要走了,离开幼儿园即将进入小学。在欣喜他们成长的同时也感慨一起相处了三年的孩子们要离开我的怀抱去寻找属于他们自己成长的脚步,真的很舍不得!
一早来到班里,看着一个个为照毕业照精心妆扮的孩子,有喜也有愁,喜的是他们已经长大了,即将毕业了;愁的是真的很舍不得他们。女孩子多数穿着款式不同的裙子、梳系着漂亮辫子,如花一般的晶莹剔透。男孩子看起来干净、清爽、利落,就连平时最邋遢的那个小鬼也穿得整整齐齐,很是入眼,很惹人心生喜爱。
比起男孩子的泰然处之,女孩子对于毕业照表现的更为雀跃,思怡、珂珂、小妞、小悦、暄暄、子涵等几个女孩子可称得上争奇斗艳,哪个裙子更漂亮,哪个裙子转的高,相互的一番品评,终归是自己带出来的孩子,此时更觉得是一道引人的风景,越看越爱。
上午周老师在晨间谈话时跟孩子们说了很多注意事项,孩子和平常一样进行教学活动以及游戏活动,中午睡到2点就睡不着了,这时摄影师也正好来,孩子们起床之后显得很是兴奋,大一班拍照时,我带着孩子们到操场上去排队,平时很活跃的孩子今天排队都特别迅速。
三年的时间,从小班到大班,算起来带过的孩子大概也有五十多,可走的走、来的来,带到毕业的也就剩下这四十二个孩子,佳仑也由于身体的`原因,今天也没能参加我们的毕业照,不过还好摄影师老陈可以把佳仑的照片P进去,少了一点遗憾。在此时,我有点想念曾经在我们班就读过的孩子们,豆丁、玮玮、章睿、但晨曦、王宇航、洛雨虹等等。因为毕业照里不管少了哪一个都觉得是留有些遗憾的。
孩子们对着相机的镜头笑的幸福、灿烂,孩子们,张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幼儿园毕业了。最近我发现小妞特别爱蹭到我的怀里,让我抱着她,这个贴心的“小棉袄”一直以来都比较懂事,成熟,她知道自己即将离开,所以找到机会就粘着我,也让我这个总是为离别而纠结、再纠结的人更加舍不得她们的离开。但是,我总归要用“深深的祝福”取代“依依不舍的离别”。孩子们,爱你们,愿你们带起这份爱展翅高飞!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6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如果孩子生活在赞赏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学会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我周围的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互相帮忙中,他便学会关心他人;如果孩子生活在亲情、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完美的世界。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一个进取、乐观、进取、勤奋、坚强、勇敢、好学、豁达、善良、聪明的`自我,不是孩子消极悲观自卑,而是外界压抑的结果。多给学生说“我期望、我提议、你觉得、你能行”尊重孩子是贯彻素质教育的前提。,彻底改变评语中“该生”怎样样,写出“你”的特点、对你的提议、对你的期望,要点燃学生心中的信心。不能再出现学生高高兴兴进学校,而一部分学生“双差”而出。教育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决不能仅仅为了考试,我们在培养一个人,一个将来在社会立足的人,一个要有创造性本事的人。这是教师神圣的职责。家庭教育很重要,但问题是家长缺少教育观念!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7
前几天班里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午睡起床后,洋洋小朋友发现自己的一只鞋不见了。我们在活动室、卧室找了个遍也没找着,问其他小朋友他们都摇摇小脑袋说“不知道”,没办法我只好给洋洋找了一双备用鞋。正当我们焦急地找鞋的时候,明明小朋友走过来凑到我耳边说:“我知道洋洋的鞋在哪里。”“在哪儿?”我急忙问。“被赫赫扔到水池底下了,赫赫刚才告诉我的`,是秘密!”至此,在这场鞋子风波中丢失的鞋子终于被找到了!那么怎样让赫赫主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户外活动时,我主动和赫赫玩起了“优点大轰炸”的游戏(两个人互相一对一列举对方的优点),我们互相说着对方的优点。当我说到赫赫是个懂事的乖宝宝时。赫赫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说:“我还有一件事情没告诉你呢!”我笑眯眯地说:“什么事?是秘密吗?”赫赫认真地点点头小声说:“午睡前,我把洋洋的鞋扔到水池底下了。”“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耐心地问。赫赫委屈地说:“我只是想试试鞋子会不会被摔坏。”“小鞋子走起路来不会坏,扔到水池底下也不会坏的,结实着呢!”我说。接着,我表扬赫赫是个有好奇心、爱探索的好孩子,但是这样做事会给别人带来很大不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决定孩子与众不同—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毫无疑问是创造力!而好奇心正是创造力的前奏。由此可见,呵护孩子的好奇心是多么重要!当孩子的“好奇”与“坏事”一起袭来时,我们要科学地加以引导,满足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望,用理解和支持为孩子打造一个好奇心的“保鲜箱”。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8
在一日活动中,老师常常会以挑剔的眼光对待孩子,恨不得孩子们个个都是十全十美,处处都按照我们的要求标准进行才好,可在这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孩子们的个体差异和主观能动性。
就如我们班的XX小朋友,他平时是一个特别调皮的孩子,上课的时候也常常自己玩自己的,弄的老师很无奈。可是在一次玩雪花片的时候他却插了一个特别漂亮的小飞机。当我走到他跟前的时候他炫耀的举起来来让我看:“老师,漂亮吧!”我眼前一亮把他插得小飞机举起来:“小朋友志远插得小飞机漂亮吗?”“漂亮”我话音刚落孩子们就异口同声的喊着。志远似乎有些害羞了低着头笑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孩子们居然都模仿起了志远插的小飞机,顿时教室里充满了“呼呼呼…”飞机起飞的.声音志远的表现让我们刮目相看,也让我感受到了以前那种齐步走的统一管理模式对孩子来说是多不公平。每一个孩子生活的环境不同,受到的家庭教育不同,自身的发展也不同,我们又怎么能用统一的目标要求他们呢?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发展每一个孩子的优点是我们作为幼儿教师的责任。因此我们一定要把眼睛擦亮,不放过孩子的任何一个优点,是孩子的明天发展的更好。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9
在一个雷雨天。优优问我:“老师。天为什么下雨?”“因为地上的水会变成水汽,水汽升到空中就会变成云。云遇到冷的空气时,云里的小水珠会跑到一起,变成大水珠落下来,就是雨了。”我笑着告诉她。好多孩子都围上来听我的解释,可是,我从孩子们的脸上看到的'依然是不明白的表情。我又慢慢地讲了一遍,稍微加了一些形象化的语言,可是孩子们还是一脸似懂非懂的样子。沉默了一会儿,雨泽问:“老师,什么是水汽?水怎么会变成水汽?”是啊,孩子不知道什么是水汽,更不明白水怎么会变成水汽、水汽又如何变成雨的。“我们来做个实验吧。”我找来实验工具,让孩子们观察水怎样变成水汽、水汽又怎样变成水滴掉下来。当孩子们看到水滴下来时,甭提多高兴了!
我发现,回答孩子的问题实际上是对我们耐心和智力的挑战。有些问题看上去很简单,但要给孩子讲清楚却并不容易。譬如,非非问我:“老师,为什么晚上的天空会有那么多的星星呢?”“这些星星可以让天空更加美丽!”我一下子无法讲清这个问题,便这样答非所问地回答她:“长大后你就知道为什么了。”我知道,我的回答也许能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但这并不是问题的答案。非非果然不再多问,这反而让我有点不安:我不应该搪塞她,这样的回答带来的后果可能是孩子以后没有问题了。
又一次,在午饭后散步时,非非问我:“老师,为什么鸟会飞,人不会飞呢?”考验我的时刻又到了!“因为鸟有翅膀,人没有翅膀。”我小心翼翼地回答。“人为什么不长翅膀呢?”非非又问。我努力地想,希望能给她一个满意的答案。我正想的时候,非非突然说:“我要是能飞多好,这样我就可以到很多我没有去过的地方了。”听了孩子的这句话,我灵机一动,说:“你想想,人怎样才能飞上天呢?”非非立刻高兴地说:“人可以坐飞机呀!”看来她忘记了自己刚才的问题,却还记得我的问题。
我觉得认真对待孩子的问题并不意味着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关键在于我们要让孩子体会到和老师交流的乐趣。孩子提出一个问题时,并不总是期待一个答案,或许只是表示他们注意到了一个事实,或许是在借问题表达一种愿望。小问题,大学问,就看我们如何去应对和引导。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0
在幼儿园竞赛性游戏活动中,陈宸总是以“这个游戏没劲”为理由推诿,宁愿在旁边独坐也不愿意参与其中。
有一次我组织孩子们在教室内玩“丢手绢”游戏。当小朋友们相互丢了手绢又一圈一圈追逐时,坐在圆圈上的陈宸兴奋不已,一会儿拍手一会儿跺脚,为奔跑的孩子加油呐喊。正当我悄悄关注他投入游戏的状态时,他被丢到了手绢。他二话不说,捡起手绢就跑——无比正常。可惜才离开椅子两步,他就捏着手绢站立在圈外不动了:“我不想玩这个游戏,这个游戏不好玩!”
看着他,我的思绪飞速寻找着引导他再次回归游戏的方法。于是,我先安置好其他孩子继续游戏后,来到陈宸身边,悄悄地问:“你是不是怕做游戏时被别人追上?”“是的,我跑不过别人的。”陈宸边解释边用可怜的眼神望着我。听罢,我拉着他说:“走!老师帮你赢!”他使劲挣脱着:“我不想玩,我肯定跑不过他们。”“怎么会呢?你可以丢给我们班跑得最慢的小朋友啊!你觉得谁是我们班跑得最慢的?”“高智芸没我跑得快!”“哎,要不你去试试!”
陈宸鼓起勇气开始了他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丢手绢游戏,他果然丢给了高智芸,也果然没有被抓住。此时此刻他的脸上写满了赢了以后的.欢乐。游戏就这样继续进行着。在短短几分钟里,小朋友们好几次丢给了他,尝到了甜头的他,还是一次次地将手绢丢给了高智芸,结果也同样让人兴奋——他赢了!
此时,我再次停下游戏,引导他思考:除了高智芸以外,还有谁跑得挺慢的?“吴音霏也跑得很慢!”可不是!高智芸每次拿到手绢后总是丢给吴音霏,并且赢得比赛。我再次鼓励陈宸试一试,果然他赢了第二个小朋友!
今天是收获的一天,因为一个不合群的孩子终于真正融入到了我们的集体生活中。在此过程中,他也体会到了赢与输在游戏过程中是可以用智慧解决的。同时也了解到敢于与强者较量也是一种很过瘾的体验,期待在今后的活动中陈宸能够更加积极勇敢地参与每一项活动。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1
现在的孩子因为受家庭的溺爱,常常会流露出以“自我为中央”的心理倾向,他们“霸道”地以为:“我想怎样就得怎样。”“我喜欢的东西就是我的!”这显然不会受集体的欢迎,更不利于他们健康的成长。
户外活动时我发现晨晨老是不让别的小朋友拉我的手,好像这是她晨晨的专利。就算别人已经拉好我的手了,她硬是要把别人的手扯掉,让她自己拉,这时她的脸上才会露出满足的笑颜。我还发现依依小朋友玩桌面游戏时游玩时,时常和大家闹得不高兴,不是哭就是到我身边来告状,我开始以为是别的小朋友欺侮她呢。问了和她在一起玩的小朋友,他们告诉我说:“依依抢玩具,她不给我们玩,东西都拿在自己手里,我们大家都玩不到了。”兰兰还说:“老师,我都说要告诉老师了,她仍是不给我玩。”听了孩子这么一说,我明白了,本来是她把玩具都揽到自己手里,不违心和大家分享积木。
我让孩子们收好玩具,我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利用晨晨和依依的`这件事,把她们俩请到我的故事中,我应用故事把这件事说给大家听,让孩子知道会分享的孩子,能够得到大家的喜欢,如果不乐意和伙伴分享玩具,会得到大家的排挤。还应用了《找朋友》这首歌,让小朋友知道四周的小伙伴都有同情心、爱心。当你孤单的时候,大家都乐意和你做好朋友,在玩玩具时主动去鼓励孩子,与孩子进行感情交换,让他们主动地交流玩具玩,这样对培养他们分享玩具时,有很大的利益。从那以后,晨晨和依依都不再霸道,学会了与别人分享。
现在,孩子们抢玩具、抢拉手等等的行为已经很少见了,小朋友能够晓得忍让,能够学会说“对不起!”也学会了大度地说“不要紧!”
老师不仅仅是传授常识,先生要做幼儿心理保健的有心人,捉住所有尽可能的机会,增进和保护孩子的健康和发展。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2
常规培养——我喜欢你
幼儿园里,小朋友们玩玩具,总会有人把玩具乱扔一地。一次,梓越在玩玩具时,把玩具扔了一地,我过去告诉他:请你把玩具放到筐里,我喜欢你。”孩子听了“我喜欢你”这样的话语,往往会当成是表扬。果然,他一回家就告诉了他妈妈“老师今天表扬我了,说我是个好孩子。”
其实孩子常常因为认识不足和理解不当产生心理错觉,用想象的情节代替记忆中不确切的部分,也就会发生这种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通常采用随机教育,让梓越和其他小朋友明白,究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自己应该怎么做。
现在,孩子们玩玩具都知道了,不玩的'玩具放筐里,不乱扔。如果谁扔了,小朋友还会去提醒乱扔的小朋友“乱扔玩具,不是好孩子。”
瞧瞧,多懂事的孩子们哪!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3
“瓶娃娃”是“数宝宝乐园”里的游戏材料,幼儿可根据教师事先贴在瓶子身上的颜色标记和点子数在瓶子里插入相应颜色和数量的吸管。考虑到幼儿的能力差异,我在贴点子时设计了不同的.难度:一种是封闭图形,一种是不封闭图形。
我估计中班幼儿在数封闭图形的点子数时会遇到困难,所以我准备了可以作为数数起始点标记物的苹果贴纸。但什么时候投放苹果贴纸比较合适呢?我作了一次尝试。在幼儿第一次游戏时,我先不投放苹果贴纸。正如我所料,幼儿在数封闭图形的点子数时往往会数不清。于是,我站在一旁观察孩子们能否解决这一问题。我发现有些孩子玩了一会儿后放弃了,转到不封闭的点子图了。而有一小部分孩子想到用手按住一个点子作为起始记号,但由于孩子手比较小,要在数的过程中始终按住那个点有困难。我想这是我应该介人的时候了。我把孩子们召集起来,让他们说说在玩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还让洋洋说说想到了什么办法,有什么困难。洋洋说,他想到用手按住一个点子作为数数起始的记号,但有时手会移动。这时,我拿出了苹果贴纸,有个孩子叫了起来:“把苹果贴纸贴在一个点子旁边作标记就可以数清楚点子了。”有了记号,再数封闭图形上的点子数自然容易多了。就算是能力稍弱的孩子也能很快地数清。孩子们可高兴了。
在区角活动中,游戏材料不仅要体现层次性,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还要注意投放的时机。就像苹果贴纸,如果我在一开始就投放,可能会对幼儿的自主探究造成一定的干扰,但在幼儿遇到困难有需求时再投放,效果就大不相同了。正可谓“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4
寒假结束了,幼儿园陆续开学了,有些孩子因为不想上幼儿园又开始哭闹,假期综合征似乎成了一种“流行病”,让家长们头疼不已。
开学几周后的一个早晨,我刚走进园门,忽然听到身后传来一阵“我不去,我不去”的哭闹声,是哪个孩子呢?回头一看,原来是班里的小峻。他哭得像个泪人,双手死死地拽着姥爷的腿。小峻是一个插班的孩子,寒假前刚来小班一个月,但性格活泼、开朗,很快就适应了,不知是不是因为假期综合征的原因而哭闹。我上前询问,姥爷无奈地说:“不知怎么回事,最近这些天他在家总是说不想上幼儿园。”
“可小峻在幼儿园表现很好呀,和小朋友也相处得挺好,只是午睡时在床上翻来覆去,总想去厕所……”见我和姥爷在一旁说话,小峻的哭声渐渐小了。我笑着对他说:“小峻,咱们先到教室里去,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咱们慢慢说,好吗?”小峻这才和我回到了班上。
于是,连着几天我对小峻进行了仔细观察,发现午睡时他想上厕所的情况更明显了,由以前的几次逐渐发展到差不多10分钟就要上一次。班里的另一位老师也说她看午睡时也有这样的情况,但老师以为他是想逃避午睡,所以好几次都没有准允。
我想不能任由事情这样发展下去了,孩子在家午睡也有这样的现象吗?于是我同小峻的妈妈进行了交流。原来小峻在家午睡时要闻一张固定的小毯子才能很快入睡,加之受假期综合征的影响,更加不想上幼儿园。在幼儿园里没有了小毯子,他觉得很不安,因此就频繁地想小便。但由于老师的不理解,孩子心理上更得不到安抚,便形成了恶性循环,害怕午睡,甚至害怕上幼儿园。
探寻背后的.原因
研究发现,很多孩子在1~3岁时会出现恋物现象,这和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关。父母,尤其是母亲,往往是孩子的第一依恋对象。但很多母亲因为要重返工作岗位.不能一直陪伴孩子,这时孩子本能地从其他人或物品中寻找新的安全感,就出现了对物体的依恋。一般来说,孩子依恋的是一些柔软的物品,如小毯子、棉被、枕头、布娃娃或其他绒布小动物等等。孩子从熟悉的环境到了陌生的环境,安全感缺失,依恋物上熟悉的气味和触感类似于亲人的抚摸、拥抱,能够安抚他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对于小峻来说,自己的这种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就用哭闹、不上幼儿园的方式来表达。而从家长处了解到,平时只要小峻一哭闹家人就会满足,这是对孩子行为的一种强化。加之在幼儿园老师对小峻的关注度不够,因此小峻和老师还没有建立起很好的依恋关系。
如何转移孩子恋物的行为
对某些物品产生依恋是孩子心理发展中比较正常的现象。随着年龄增长,认识能力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这种行为会逐渐被更为成熟的行为取代。只要情绪、行为等发展正常,这种依恋对孩子发展并不会产生严重影响。但如果表现出过度行为,应该怎么办呢?
◎接纳孩子对安慰物的依赖行为
不要刻意限制孩子,因为这会更多地强化他的行为,不仅于事无补,还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在了解到小峻的心理需求后,我们请他把家里的小毯子带到幼儿园,以减轻他的紧张焦虑。情况有一些好转之后,试着让小峻尝试去掉小毯子独立入睡,但可以不按集体常规准时上床。当孩子能够比较安稳地独立入睡后,再尝试着帮他去掉小毯子入睡。
在此期间,班里的三位教师与小峻经常进行个别交流,给予他更多的关爱,以建立亲密友好的师幼关系。
◎重在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很多时候,父母忙于工作而疏忽了对孩子的关照,尤其是对心理和情感需要的满足,才导致了孩子对某些物品产生如此的依恋。由于假期重返幼儿园,孩子面临分离焦虑,家长应对孩子有更多的耐心,给他更多的情感满足。健康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父母要多陪伴孩子。为此我们向小峻的妈妈提出了一些建议。
坚持陪孩子一起入睡,睡前给他唱唱歌、读读书、讲讲故事,让他感受到家人一直在身边。
多让孩子结交朋友,与几个小伙伴建立固定的关系。给他们提供一起游戏、出行的机会和场所,让他有同龄人相伴。
经常与孩子聊天,尤其是聊聊他担心的事。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和他谈论他担心的事情,如离开家、独自上幼儿园、生病等;也可以和孩子谈论安慰物带给他的积极感受,使他领悟到自己可以慢慢克服害怕情绪。
给予孩子不断的鼓励。孩子和安慰物分开一小会儿就给予表扬,且慢慢延长与安慰物的分离时间。
经过家园的共同努力,一段时间后小峻在午睡方面有了明显好转,由不愿意上床,到愿意上床坐着,逐渐到能与同伴一起按时午睡,小便频繁的现象也得到了改善。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个性化的需求,当某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抵触、对抗、生气、哭闹等情绪和行为,这需要成人更加细心的关注,同孩子建立可信赖的关系,从而帮助他重新建立安全感。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5
担任大一班的保教工作有差不多一个月了,我发现班上有几个孩子,爱从家里带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入园,有时还是一些不安全的小东西,如珠子,鞭炮,火柴等。集体活动时他们不但不参与,还召集周围的小朋友玩他们的东西。特别是舒雨,我给他说过很多此,叫他不要带来,他就是不听,也曾没收过他的东西,还是不管用,严重违反了我们的教学计划和课堂秩序,我在心里问自己,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今天早上,永玉的妈妈对我说:“彭老师,她感冒了,我叫她不要来读书,但她一定要来,请你多关注他,发现有什么不对的就给我打电话。”我牢记永玉妈妈的话,一会儿问她舒服吗?一会儿问她要喝水吗?一会儿摸摸她的头,看看发烧没有。孩子见我这样疼她关心她,心里很高兴。
中午,当孩子们躺下时,我开始给他们盖被子,来到永玉的身旁,我轻轻地给她盖好被子,发现窗户是开着的,外面北风呼呼地刮着,我明白她为什么爱感冒了。我轻轻地关上窗子,伏在永玉的耳边悄悄地说:“冬天天气冷,开窗睡觉最容易感冒,以后你午睡时要关上窗子好吗?”“好的,谢谢你老师。”孩子小声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许多孩子都进入了梦乡,只有永玉还在那里瞪着他的大眼睛,一点睡意都没有。我来到她的身边小声问:“睡不着吗?”孩子点点头。“那你起来吧!”“不,老师我怕影响别人。”“你轻轻地起来,轻轻地走出去,就不会影响别人了。”“好吧。老师谢谢你,我以后再也不带东西来幼儿园了,其实大人说的`都是为你好。”永玉边走边说。
望着永玉的背影,想着她的那句“我怕影响别人,我再也不带东西来幼儿园了,其实大人说的都是为你好”的话,我思绪万千,这不是我一直想要的结果吗?是什么东西让孩子变化这么大呢?是爱,是我对孩子的爱让他感动,是我对他的关怀让他受到感染。所以说要教育好孩子就必须先爱孩子,有爱才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真谛。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相关文章:
幼儿教师的教育随笔04-24
幼儿教师教育的随笔11-01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0-02
幼儿教师的教育随笔模板01-11
[必备]幼儿教师教育随笔07-16
大班幼儿教师教育随笔05-09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内容11-14
小班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0-01
幼儿教师教学教育随笔11-20